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國立臺灣大學生物機電工程學系

系友訪談與演講

台大生機系友專訪 - 台達電子軟韌工程師 吳乙澤學長

文/楊明儒、陳柏霖、陳冠霖、張乃恩

 

# 簡介

我們訪問的乙澤學長目前於台達電子擔任軟韌工程師的職位。台達電子目前是全球最大的電源供應器製造商之一,總部位於臺北內湖,產品涵蓋電源供應器、變壓器、機械手臂、工業自動化設備、LED照明、綠能解決方案等。

 

學長與我們分享軟韌工程師的工作內容多與嵌入式系統相關,並以C語言、Python為主要工作的語言,他也提到目前他負責的項目是與電動汽車充電樁相關的業務。而充電樁每年在台達電的相關營收都平均提升5~10%,可說是前景相當看好的項目。軟韌工程師在充電樁業務所負責的工作主要是通訊的程式撰寫及功能實現,台達電所生產的充電樁主要分為家用、商用、公用三個不同的功率層級,皆需要軟韌工程師的專業能力來完成設置。此外,台達電的軟韌工程師也會與共享充電站的業者合作,配合藍牙,透過開發APP進行充電樁的充電、讀取診斷數據、讀取充電歷史、設定電流大小、更新韌體等等。

 

關於職位的技能要求部分,學長提到要熟悉嵌入式系統與作業系統的開發環境,例如Linux、RTOS和ESP-IDF。而亦會需要有足夠的英文能力與外籍客戶、主管溝通,並與客戶共同制定未來方向。

 

# 求學經歷-系上學習與產業的連結

乙澤學長在求學過程中最有收穫的是系上課程與實驗室的專題。系上課程中學長最有印象的是機電整合(一)、(二)、(三)、(四)、計算機程式語言以及資料結構與演算法,機整透過操作Arduino去控制車子、感測器等,不但能學習微控制器的架構,也對嵌入式系統有更進一步的了解;而計程則讓學長早早接觸C語言,對就業也有很大的幫助;最後是資結和演算法,提升寫code的能力,在大型專案中彼此的合作也會用到資結的概念,更容易了解軟體技術的原理。實驗室方面,學長從專題中學到機器學習、嵌入式系統和物聯網的技術,機器學習是現今潮流,但台灣AI公司相對沒有那麼興盛;專題中使用RPI,接觸到更多嵌入式系統的內容,結合軟硬體的技術也提升DEBUG能力;最後是物聯網技術,學長認為這是未來趨勢之一,學習物聯網能對網路架構更熟悉,也能學習遠端控制,對前後端工作內容都有幫助。

 

# 工作經歷-關於軟韌體工程師

此外,乙澤學長向我們分享其工作的種種經歷以及對產業的個人見解,以使我們更加瞭解此產業與行業的現況以及趨勢。

 

聊到軟韌體開發以及產業的趨勢,學長指出隨著電動車的發展,這個產業仍有很大的進步空間,且由於硬體、軟體、韌體都可以接觸到,以後如果要轉換跑道也有多元的可能性。

 

關於軟韌體與軟體工程師的異同之處,前者須具備較深入的硬體知識例如電子電路、微控制器、感測器等等,以便設計出符合硬體要求的軟體,也由於跨硬體、韌體、軟體的特性,在AI崛起的時代不易被取代;後者專注於演算法,與硬體相關的應用及知識較無接觸,然而軟體實力需特別突出,才不易被取代。在就業市場中,由於台灣半導體產業的興盛,軟韌體工程師職缺多且薪資高,相較之下純軟體的工作可能要到外商公司才有與軟韌相同的薪水。

 

學長分享他在碩士畢業後錄取了軟韌體和純軟體的職缺,當時在與指導教授討論過後,認為生機系所學的硬體知識浪費可惜,並且軟硬體整合也是生機系的精神所在,因此最後選擇了踏上軟韌體工程師的職涯。

 

# 關於職業選擇的幾個Facts

學長在生機系學到了電路學、微控制器等將軟硬體結合的知識,因此選擇了軟韌體工程師作為第一份工作,和專注於開發演算法軟體工程師相比,能力不必非常突出也能找到不錯的職缺,並且由於其跨領域的特性,比較不容易被取代。至於選擇IC產業還是系統廠,IC產業通常工時較常並且不固定,常常需要加班,尤其越接近產線的工作越是如此,而系統廠的工時比較固定,比較能安排自己下班後的時間,生活品質也比IC產業好,但薪資會比IC產業低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