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黃妤芊、賴紫葳、林智敏、姜奕廷
在生機系畢業後的吳柏均學長,繼續在臺大生物電資研究所就學、精進程式編寫能力。服完兵役後,他勇敢地邁出了一步,開始了他獨特的海外求職經歷。雖然不具備高階德文語檢證明、德國研究所畢業經歷,卻獨自在德國30天內找到一份薪水不錯的工作。於德國柏林的列印公司擔任前端軟體工程師5年多的吳柏均學長,擁有豐富的經驗和見解,不論是他分享的求職經歷,德國職場文化還是生活特色,都讓我們看見一個不一樣的生活選擇。
# 勇於嘗試,珍惜每一件可以提升自己的事
學長在大學時曾連續參加兩年的田間機器人競賽,沒想到發現自己不喜歡硬體,因此決心往程式發展,開始學習軟體相關知識並實踐,像是加入生物資訊實驗室、去資工系修課、報名趨勢科技雲端學分學程等等。此外他也勇於嘗試各種活動,他在研究所時擔任了系上自動化中心AP Server網管,還去德國交換,這都成為他未來豐富生活的重要養分。
德國的求職經驗與工作環境
# 面試流程、公司文化大不同
柏均學長在30天內的德國求職經歷當中,觀察到德國與台灣工程師面試的一些差異。在臺灣應徵工程師的面試,通常是要現場在白板上作答,可能問一些基礎的演算法等等,容易因為一時緊張而忘記,面試前也需要一直刷題、被題型等等;然而德國的工程師面試題目,則是寄一份給面試者,過數天再回傳作答結果即可,壓力比較小一些。另外是學長在面試德國大公司與小公司時,注意到的細節上之差異。在德國大公司當中,因為工作簽申請流程較繁複,會提供面試者交通費的完善HR制度,使得從外國申請者比較不容易進入面試的關卡;然而,德國較傳統的小公司,則是相較看重人格特質、包容多元學歷背景的人,因此學長認為臺灣人在這樣的面試環境底下很有優勢,因為只要肯努力、表現出對這份工作的熱忱,就很容易被面試官所選。
# 充滿彈性的工作型態
在觀光簽證的最後幾天,柏均學長獲得了一份處理列印軟體的前端工程師的職位,也因此發現一些德國的工作文化與環境。首先是員工的國籍異同,公司裡40多人只有4個人母語非德文,但也因此在這樣非英語的環境當中,講英文時反而不會有壓力。就員工福利,休假時長、工時極為彈性而言,不僅有6周不含假日的特休,更是可以自由調整想要的工作時長及薪水。例如,想要周休三日,便可隨時向主管申請只領80%的薪水,並且想要恢復一周工作五天也都可以。這樣的員工福利,主要是因為歐洲公司的文化,通常會招收比原本需要的人力再多一些,因此可以給予每一位員工更大的工時彈性,確保員工能夠選擇自己想要的工作時長。
# 「公」「私」分明的職場環境
另外,歐洲公司在處理個人資料隱私的部分相較謹慎,面試資料只會要求與工作相關的內容,其他像是生日、Whatapp、IG、FB、是否有駕照...等等無關的資料完全不用填寫,完善地保障了員工的資料隱私權。甚至員工的病假,在歐洲的文化都是不可以多過問的,同事之間也不可以對外告知這位員工請病假,為的是讓員工身體狀況的隱私可以受到保障。員工之間,也不太會有私交,因此幾乎不會像臺灣的公司文化一樣,有同事相約出遊、互換IG,或是老闆下班請客等等的景象。同時也代表著下班之後,便不會再收到工作上的訊息。
以上種種的公司文化差異,讓學長深深愛上這樣的工作環境,以及在柏林的生活,也增加了我們對於在歐洲工作的嚮往。
人生規劃與歐洲旅遊經驗
# 永不過時的能力—積極學習、解決問題和創新
在這個資訊領域變遷快速的時代,學長認為要積極主動補足自己的技能和知識,以適應市場需求與競爭壓力。面對AI的發展,學長並不會感到擔憂,反而認為AI可以幫助他人改善生活,提升他們的能力水準。比如,AI可以完成一些原本需要手動但是簡單的操作,讓人們可以更專注於創新和解決問題。
# 衷於自我的人生選擇與幸福
學長在目前的公司工作已經六年了,同時他也很享受在歐洲的生活。他認為讓自己快樂是最重要的,與其擁有高薪高壓的工作,犧牲生活品質和健康,不如活在當下、認真體驗每一天的生活。因此,他想維持現在的生活方式,享受心靈與生活的平衡感。像是,在工作之外,學長很喜歡旅遊,幾乎一個月會出國一次以上,平均一年大概8~10次出國。學長說:因為歐洲國家之間的機票非常便宜,如果去交通發達的大城市,旅遊費用只要不到400歐元。目前,學長想要跳出舒適圈,決定離職去追尋自己的願望。在開啟尋找願望的第一站,他決定要先去西班牙的朝聖者之路,在那之後的打算,學長並無想法。他有朋友建議他去里斯本的海邊兼差當個衝浪教練,或者做Freelancer,享受更自由的生活方式。但他還沒有決定是否要嘗試。
# 申請國外學校的小建議
對於申請國外的學校時,不用太擔心學歷,因為在外國的學者們其實對台大或是台灣其他學校不了解。最重要的是能夠展現自己的能力和特色,並且與人建立良好的關係,尤其是台灣人的熱忱與認真堅持不懈的特質,最被為德國人欣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