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國立臺灣大學生物機電工程學系

學術活動

邀請京都大學 iPS 細胞研究所 (CiRA) 長船健二教授/部門長蒞臨演講並參加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and Kyoto University Joint-symposium
  • 發布單位:生物機電工程學系

Art editor Img

Workshop 交流會師生合照 (後排左一至左五依序為:吳筱梅助理教授、侯詠德副教授、長船健二教 授、鄭宗記教授、盧彥文教授)

 

    人類誘導多能幹細胞 (hiPSC) 由山中伸彌教授所開發,是一種由體細胞重新編程的幹細胞。它可 以在培養皿中永遠擴增並分化成任何細胞類型。由於這些特性,hiPSC 已被廣泛用於藥物發現、疾病機制和再生療法。目前在日本,細胞療法的臨床試驗已應用於帕金森氏症、關節病、角膜病等疾病。在所有器官中,長船教授特別關注 hiPSC 在肝臟、胰臟和腎臟的發展。這些器官中常見的一些疾病分別是肝硬化、I 型糖尿病和慢性腎臟病。當嚴重時,這些疾病可能需要器官移植。然而,器官捐贈者的數量跟不上需要的患者數量之增加、過程中亦有移植失敗等問題。因此,長船健二教授團隊正在使用 hiPSC 來開發細胞療法、器官重建、疾病模型和藥物發現機制等作為器官移植的替代方案。希冀這些方法能夠減緩疾病進展直到患者接受移植,甚至可能在未來演變成器官移植的的替代療法。

    生機系侯詠德副教授此次邀請日本京都大學 iPS 細胞研究所的長船健二教授/部門長於 2023年 12 月 12 日至 17 日蒞臨本系,並於 12 月 13 日與生機系的師生於生機系高坂知武紀念室一同參與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and Kyoto University Joint-symposium。會中,除了長船健二教授帶來的 「iPSC technology-based regenerative therapy and drug discovery for kidney diseases」 演講之外、鄭宗記教授的 「Real-time monitoring of the dissolution of pH-responsive polymer coatings by capacitive sensing with signal protection mechanism」、陳林祈教授的 「R&Ds of electrochemical sensors for bioapplications in the AI Era」、盧彥文教授的 「Advances in blood separation: Rotating membrane technology for platelet concentration」、侯詠德副教授的 「Decellularized liver matrix-based materials for liver tissue engineering application」、吳筱梅助理教授的 「Monitoring live cell oxygen microenvironments using microfluidic devices and frequency domain fluorescence lifetime imaging microscopy (FD-FLIM)」、以及侯詠德副教授與鄭宗記教授的學生們亦一同參與報告討論。會中除了讓本系教師群能與長船健二教授交流討論研究議題之外,侯詠德副教授亦曾於暑假期間派遣兩位碩班同學至長船健二教授實驗室交流學習兩個月,不論在研究成果以及人脈連結上都有不錯的表現。這也更增加了雙方日後的交流合作之空間。